常州精密加工企業http://www.yuxingjiajuwujin.com.cn/如何該學習知名企業的“激流勇進”
在2月初的交流會中,創始人王來春也是少有的感性道,“我深知一段時間來買入立訊的朋友們都覺得委屈了,我本人也覺得蠻委屈的。其實立訊在行業下滑和同行紛紛負增長甚至暴雷背景下依然有良好的表現。”
從4月28日發布的2022年年報、2023年一季報和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來看,立訊精密成績單不錯。
2022年實現收入2140億,同比增長39%,實現歸母凈利潤91.6億,同比增長29.6%。
2023年一季報公司實現收入499億,同比增長20%,實現歸母凈利潤20億,同比增長12%。
2023年半年度預計實現歸母凈利潤41.6-45.4元,同比增長10-20%。
從以下歷年財報表格中,對這家公司成長的心電圖一覽無余。
在5月4日立訊精密的業績交流會中,有投資者提問王春來:
“王總,立訊在我心目中是一家精益求精,匠人精神的公司,業績也一直不令人失望……可是如今股價來到了26元不到,股民損失很大,您覺得高估了嗎?”
王來春回復道:“理解您的心情,我們也在反省,如何讓更多海內外的投資人了解立訊與市場認知的立訊同業的本質差異,并將立訊在中長期發展的藍圖與大家作更深度交流,而非抱著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心態?!?br />
身為創始人王來春,在今年3月7日福布斯中國發布的《2023杰出商界女性100》中,再次“力壓”董明珠問鼎榜首。
立訊精密作為蘋果供應鏈體系的重要供貨商之一,是一家以消費電子為主,橫跨汽車、通信、工業、醫療等業務的中國制造業龍頭企業。
在2020年10月,立訊精密的市值一度超4300億元。
但萬物皆有周期,企業也是。何況是摻雜情緒的市場表現。
市值摸高止步之后緊接而來的是連續兩年股價震蕩走低。截至2023年4月28日,立訊精密股價早已腰斬,總市值僅余1860億出頭。
究其原因還是最主要的還是“含果量”的鍋,但其中也不乏市場本身的因素。
立訊精密一路走來,可以簡單概括為“成也蘋果,跌也蘋果”。
自2017年進入“果鏈”一時風光無限,到2020年,蘋果占立訊精密年度銷售總額的69.02%,客戶高度集中。
如此大的依賴度,以至于在蘋果發行遇冷,直接導致立訊精密凈利潤增速大幅放緩。從2021年的年報來看,公司凈利潤78.21億元,同比增4.4%,而同樣的數據,在過去的連續4年里面,都不曾低于47%。
專業機構心態不一地做出了反應。
市場拋售。2022年,立訊精密連續三個季度被機構減持,公募持股占其流動股比例在從12.29%降至9.83%。而2020年股價高位時,機構的擁擠曾達到15.5%。
聰投TOP30中的“排雷高手”周蔚文,其管理的中歐時代先鋒從一季度開始,連續三個季度大筆減持。
而一度將立訊精密視為愛股的傅鵬博,雖然在一季度有小幅加倉,但在之后的兩個季度也是連續減持。
富國老將朱少醒則逆勢而為,2022年連續三個季度逐步加倉,廣發基金傅友興在二三季度也有小幅加倉。
但隨著消費電子的持續低迷,龍頭公司的估值也漸具吸引力,立訊精密在四季度獲得了機構的小幅增持。
聰投TOP30中除了周蔚文、傅鵬博有所增持,謝治宇則有所減倉。
而在聰投所關注的中生代中,泉果基金趙詣的新產品泉果旭源三年持有在四季度重倉買入立訊精密,但興證全球的喬遷則是大筆減持。
可惜好景不長,由于受到2022年全球疫情、通貨膨脹等的滯后性影響,2023年消費電子市場整體開局并不順利。
在業績“真空期”內,立訊在20023年一季度再次被機構“拋售”。
但從重倉立訊的前十大基金(剔除被動指數型股票基金、增強指數型股票基金)來看,僅有傅鵬博的睿遠成長價值與邵潔、劉金輝、周蔚文共同管理的中歐創新未來有所減持。
大部分都有所增持,尤其是趙詣,一季度將開放申購進來的資金大部分投到現有重倉股中,其中有大約4億買了立訊精密,保持了該股第四大重倉的位置。
2023年一季度重倉立訊精密前十大基金
作為近幾年機構的“愛股”之一,立訊精密是如何從籍籍無名,到歷經風雨后在逆境中綻放的,值得花點時間看看。
白手起家
在原來沒有基礎或條件很差的情況下創立起一番事業,被稱為白手起家。
柳傳志的父親曾參與中國人民銀行的相關籌建工作,后又在多個經濟部門任職,同時也是中國知識產權事業的前驅者。
美團創始人的王興家庭背景也不一般,其父是福建省龍巖市當地的著名水泥大王,身家達億萬。
騰訊創始人馬化騰,父親是著名港口集團的董事,在馬化騰創業的初期,他的父親親自下場指導他去運營公司。
這樣看來,真正白手起家的企業家其實比例十分有限。
而另一類的“小鎮做題家”們,通過努力學習,用實打實的技術“破”開一條路,也能成就一番事業。
但王來春,什么也沒有。
1967年,王來春出生在廣東汕頭一個小農村之中,和那個年代的大多數家庭一樣,吃飽穿暖對女孩子來說就夠了,學習這樣的事情是“奢侈”的。
所以小小的王來春初中畢業便輟學回家了,那時候掙錢才是正事。
但是沒學歷、年紀又小,王來春的每一份工作都不長久,去哪里才能安穩的掙錢?
這個答案從今天來看顯而易見,富士康。
1987年9月,富士康創始人郭臺銘第一次回到山西晉城老家,這一趟不僅僅是探親,更是為了找機會建廠。
當時的低端產業正在從發達國家和地區向欠發達地區轉移,所以很多的臺商去了東南亞建廠。
但是郭臺銘更傾向于大陸,因為語言相通、勞動人口眾多、人力成本也只有臺灣的五分之一,又值改革開放,這樣的綜合條件不是東南亞能比的。
所以郭臺銘先去了上海,但那時候的上海對外招商引資的條件還不好,他又到了深圳。
當時設立深圳特區只有7年,當地依舊是一片荒蕪,而且有著更適合外商的政策環境,地理位置也非常好。
1998年10月,郭臺銘在深圳西鄉崩山腳下成立了第一座工廠,深圳海洋精密電腦接插件廠。
當時由于工廠剛剛成立所以對員工沒有那么多的要求,不看學歷只看能力,所以有眾多員工前來應聘。
但是,地處偏僻,條件艱苦,大多數人被這樣的環境勸退了。
可對于王來春而言,從農村苦出來的人,這些條件遠不如能掙到錢和學到本事的誘惑。
21歲的王來春憑借著早期的工作積累,成為了富士康首批的150名員工之一。
雖然一天的工作內容就是坐在生產線旁擰螺絲釘,但這份工作給了王來春想要的“穩定”。
每天八到十個小時機械又重復的工作,枯燥且乏味,而且當時工廠的硬性規定是停電不停產,這意味著,如果停電要加班加點的把沒有做完的工作再補回來。
除此之外,住宿條件也很艱苦,因為工廠剛建成不久,所以很多設備都不完善,王來春住的女工宿舍是大通鋪,一百多個女工擠一個屋子里,四張木板子隨便一圍就是澡堂。
這樣的環境讓富士康廠房中的女工換了一批又一批,但王來春卻不喊苦不喊累的堅持了下來,每天保質保量的努力完成工作。
王來春后來回憶“小時候春節的新衣裳,都是自己做手工賺錢買來的,那時候沒覺得辛苦,現在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要不是有小時候的那段經歷,我或許會覺得很苦,也可能熬不下去”。
王來春的勤勞刻苦,郭臺銘看在眼里,自然也愿意多教她一些,當其他人還在抱怨的時候,王來春則是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學到了扎扎實實的技術。
就這樣,王來春用了十年的時間從“打工妹”成為了優秀員工,之后更是晉升為工廠課長,管理數千員工,也學習到了更多的核心技術,值得一提的是課長也是當時中國大陸員工在富士康的最高級別。
在大多數人看來,這份工作穩定也有前途,只要好好的干下去,足以帶給她優渥的生活。
但王來春不這么認為,不甘心做一輩子“打工人”的她,決定辭職,自己另起爐灶。
彼時的王來春,在工作中察覺到了電子產品代加工行業未來的發展趨勢,決心自己試一試。
這一舉動遭到了全家的反對,只有哥哥王來勝愿意支持她,兄妹倆一起來到了香港進行創業。
在此期間,王來春還彌補了自己學歷上的遺憾,憑借著扎實的專業知識考入了清華大學深圳的研究生院。
富士康的“富士康”
1999年,王來春收購了香港的一家立訊公司,開始做起了連接器的生產。
當時的立訊公司只是一家普通的電子產品代加工公司,通過代加工訂單來賺取其中的利潤,等生產完代加工品之后,將代加工品交給這些需要進一步精加工的公司,再從其中賺取利潤。
但是產品有了,卻沒有買家。
恰逢富士康因為戰略發展調整,出現了很重的訂單負荷,急需要出現一家同樣性質的代工廠分擔任務,當王來春找上自己的老東家后,郭臺銘很樂意達成合作。
王來春從2001年開始承接國際訂單并通過香港立訊委托國內來料加工生產,所生產的連接器產品通過富士康的加工組裝應用于眾多國際知名品牌的3C電子產品,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管理經驗和客戶資源。
2004年王來春回到深圳,通過香港立訊投資設立立訊有限公司并擔任董事長。
手握富士康的訂單,立訊精密一邊發展,一邊汲取營養。
從立訊精密的招股書來看,2007-2009年,立訊精密向富士康銷售產品的收入占當期營業收入比例分別為47.73%、56.46%、45.38%,很多年來,富士康一直都是立訊的第一大客戶。
與此同時,王來春進一步加強自主研發,立訊精密陸續進入到當下熱門的PC、手機、汽車等行業。
2007年前后,公司開發出臺式電腦連接線的自主品牌,成為了聯想、華碩的供應商。
值得一提的是,王來春在企業經營管理上,也很大程度的借鑒了富士康。
用王來春的話說“派駐干部親歷親為的工作作風、言傳身教的工作方式及先進的經營理念對我的影響很大。
我自己的公司從剛建廠的100多人,發展到如今的近萬人,雖然期間經歷過許多挫折,但我堅持用在富士康學到的一套管理模式來經營,事實證明它是正確的?!?br />
在立訊精密的辦公室里也貼著“走進實驗室,沒有高科技,只有執行的紀律”、“錯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樣的錯誤”等富士康總裁郭臺銘的語錄。
王來春解釋“郭總裁的語言雖然樸實,卻蘊含著深邃的內涵。我經常把郭總裁的名言講解給員工聽,讓員工感受富士康文化。”
而在上市前夕,因為金融危機富士康訂單驟減,立訊精密的收益也隨之向下波動,王來春意識到,想要發展壯大必須要轉型,隨即結束了與富士康的代加工業務,業務重心調整為自主生產連接器。
早些年富士康的營收占立訊精密總營收的45%以上,但2010年前兩個季度,占比降低到16.81%。
2010年立訊精密憑借聯想供應商的身份在深交所掛牌上市。
加入“果鏈”
2010年前后,智能手機在蘋果iPhone的推動下已經開始形成趨勢,智能手機對傳統手機替代進入加速期。
2011年立訊精密通過收購聯滔電子,以MacBook的連接線供應切入蘋果體系,后續進一步布局了iPhone的Lightening電源線,轉接頭,聲學器件等多類產品。
同年立訊精密花費7500萬元收購了科爾通實業75%的股權,順勢切入華為供應鏈,并開始在通訊行業布局。
為了更好的綁定客戶,獲取更多的供應話語權,立訊精密也在同年展開了一系列的并購動作。
尤其是收購昆山聯滔而獲得大客戶的直接供應商資格,以及江西博碩實現在線束上的全系列規格供應能力,為公司在大客戶線束和連接器業務的快速提升奠定條件。
通過給大客戶的代工,立訊精密也奠定了公司在行業的口碑和地位,隨后在android客戶拓展速度非常快,迅速奠定了國內手機線束一哥地位。
王來春在采訪中回憶,大約就是從這個時候(2012年)開始,她逐漸理解企業制定“短中長期”規劃的重要性。
“我們肯定要把產業鏈拉寬,這樣企業的發展才會更健康?!?br />
隨后,立訊開始切入蘋果的其他組件以及后繼的移動智能裝備。
在通過一系列收購和技術研發后,立訊快速切入到了天線、無線充電、聲學器件、軟板、線性馬達和攝像頭模組等手機組件領域并獲取份額。
這些業務的成功切入一方面來自于公司在運營管理上的獨到之處,另外一方面也得益于手機仍處在快速技術迭代的進程中。
通過這一系列的操作,立訊精密迅速在各行業領域站穩了代工廠的腳跟,憑借華為、蘋果、日系汽車等多家知名品牌的代工廠商,立訊精密擺脫了業務的單一局限性,也增強了立訊精密的行業競爭力。
然而王來春的擴張還未結束。
2017年,王來春前瞻性的收購了上海美律進入了聲學部件供應鏈,并逐步替代英業達成為了大客戶TWS耳機的系統組裝核心供應商,從而一舉拿到Airpods的幾乎100%代工份額,營收快速增長。
隨后,又通過收購緯創、日凱電腦等持續擴大在蘋果供應鏈中的業務版圖。
立訊精密通過不斷并購收購,成為了富士康的一大競爭對手。
不得不說,立訊的多次并購都十分成功,對此王來春如此道:
“除了通過盡職調查能夠發現的各項問題外,我們更注重去發現“看不見的東西”。
如果是我們想要的市場補充、客戶補充、產品補充、技術補充,我們會主動出擊。
可能會有一些公認很好的標的,但是它背后存在的問題點可能不是公司目前能夠解決的,我們會謹慎。合適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關鍵是看匹配度。”
但在版圖擴張的同時,立訊對于蘋果的依賴也越來越重。
從2018年開始到2020年,立訊精密的銷售毛利率就已經開始緩慢下降,2021年更是下降了5.81%,幅度較大,詳細來看,主要是公司出口的消費電子產品銷售毛利率大幅下降,畢竟蘋果的錢不是那么好掙的。
在主營業務增長乏力之際,王來春開始尋找公司的第二增長曲線。
離不開的
新能源車作為當前的熱門行業,外來者絡繹不絕。
2022年2月11日,立訊精密發布公告與奇瑞新能源共同組建合資公司,專業從事新能源汽車的整車研發及制造。
看著像是立訊聞風而來,但其實早在2007年,立訊就已經在汽車領域有所動作了。
立訊在2007年著手開始汽車連接器的研發,隨后得到國際Tier1龍頭廠商德爾福Delphi的認可,2009年通過德爾福順利導入定點項目,產品應用在車載娛樂系統上,主要包括USB、RCA音頻連接器等。
后續又收購了福建源光電裝、德國Suk,最重要的是2018年通過體外關聯公司收購了國際汽車零部件四大Tier1巨頭之一的采埃孚下屬公司,這是立訊精密在汽車零部件戰略中的關鍵一步。
需要強調的是,立訊精密在汽車領域的發展路徑是整車ODM模式,最后成長為業內領先的Tier1(車廠一級供應商)廠商。
目前來看,立訊精密在汽車連接器及線束方面已構建起豐富且完備的產品矩陣,但汽車零部件的經驗,并不能直接套用在整車上,立訊精密的“造車之路”前途還未可知。
去年5月的公司股東大會上,王來春提出:“公司目標是在三個五年內,Tier1業務能進入全球前十?!?br />
但隱憂也隨之而來,造車無疑是一件“燒錢”的業務,截至2022年三季度,立訊精密的資本支出已超100億,這對于立訊的財務數據來說更是雪上加霜。
雖然立訊精密也就此作出回應,表示公司預期全年資本支出是100-120億元,主要是為明年部分產品需求的持續增長做相應的準備。
也這樣的解釋對于財務數據不太好看的立訊來說有些單薄,很難不對立訊造車的未來打一個問號。
在今年4月28日的調研會議中,面對“新能源汽車產業以及公司汽車產品出??谖磥?-2年的展望及規劃如何?”的提問,王來春解答道:“對于我國汽車產業,我認為將會有兩點變化。
其一,隨著自主品牌汽車的逐步發展及品牌影響力的逐步擴大,相信更多的消費者傾向于選擇支持國貨。
其二,自主品牌借助我國一帶一路戰略的優勢,持續加強海外市場的拓展,在市占率方面將迎來更大突破,這二者對于長期服務車企的Tier1廠商而言,都會是一個很好的機會。
目前,公司在多個國家均有配套產能就近服務客戶,但從基礎設施和當地招商政策上評估,越南更具優勢。
我認為,現在公司在汽車業務上并不是在等待商業機會,而是在等待團隊的成長,因為汽車的Tier1團隊培育與消費電子不同,無論是技術的儲備還是人員的培養,周期會更長,但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鑄就在產品及業務上的護城河?!?br />
此外,王來春對于Tier1項目的成長空間也做出了回應:“從業務模式上而言,新產品、新項目的落地速度主要取決于不同客戶對于產品需求的緊迫性。
現階段來說,我們會著重思考手里掌握多少資源,如何更好地分配這些資源,從而在市場競爭中取得占位優勢以及與之相匹配的收益,因此我們更希望將有限的資源分配給海外及國內領先的客戶群體,以此給汽車業務帶來新的增量空間?!?br />
在逆境中“綻放”
未來有點遙遠,但至少我們可以從短期成績單中窺得一二。
據4月28日立訊精密公布的年報與一季報來看,有很多亮點值得期待。
首先,分行業來看。
2022年立訊消費電子營收穩步增長至1797億元,漲幅達33.44%,但營業收入比重有所下降,主營業務有所傾斜。
年報中還有一個亮點,通訊業務實現營收128億元,增速高達292.55%。
立訊從 2012年通過收購科爾通實業開始,就已經通過華為切入了通訊市場。并在2021年收購,進一步完善了通信業務產品布局。
目前,立訊通訊領域產品主要包括基站天線、濾波器以及整機、高速連接、光連接等等。
同時,立訊也在積極拓寬產品覆蓋,增加了熱管理和工業連接等產品系列,加碼服務器整機組裝業務,向數據與通信的多品類綜合解決方案供應商邁進。
截止2022年,通訊板塊也算是“靜待花開”了。
此外,電腦與汽車業務也都保持了較高增速,分別為43.57%、48.44%。
對于汽車板塊,立訊在今年年初的調研會議中就表達了對未來的期許:“汽車電子未來5年的成長幅度是幾大板塊中最大的,第二是通訊板塊,第三是消費電子板塊。
因為消費電子目前來講營收占比較高,所以增速相對來講會不及前面兩大業務板塊。”
在5月4日的業績交流會中,王來春解釋道:“消費電子的景氣度相較于今年1、2月,3、4月份有好轉,但歐美的通漲仍然比較嚴重,是否持續改善還需要繼續觀察?!?br />
對于投資者所關心的“造車燒錢”這件事情,從年報來看,可以“小松一口氣”,在諸多同行陷入應收帳款高企、壞賬頻出之下,現金流達到127億元,同比上漲74.72%。
此外,近三年立訊累計研發投入 208.34 億元,其中2022年84.47 億元;在研發成果方面,公司累計擁有發明專利4526件,較2021年末增長46.47%。
從各項數據來看,的確印證了王來春在去年10月調研會中所述“公司對現金流量表及相關指標均有明顯的改善預期”。
進入2023年以后,立訊精密在夯實了企業基本面的前提下,還精修了企業內功。
據立訊精密2023年一季報顯示,因內部費用管控優化,公司銷售費用1.93億元,同比下降9.29%。
同時,立訊精密去庫存效應明顯,一季度公司存貨資產賬面價值295.46億元,同比下降20.92%,庫存壓力出現邊際改善。
在2月的調研紀要中對于資本支出與融資計劃的問題,立訊也做了進一步解釋:“根據目前團隊在汽車電子及通信等長周期領域上的發展來看,我們是走在正確的路線,因此近期不考慮特別設置投資上限?!?br />
與公司一季報共同發布的還有公司半年報的預告。
這份2023年半年度業績預告,也算是給廣大投資者們打了一劑強心針,像立訊這樣一個“賣鏟子”的企業,未來還有更廣闊的前景。
正如王來春在年初的交流會中說:“在一些細分領域立訊之所以能夠走得更快更遠,不是因為我們天賦異稟,而是我們比過去更努力、比同業更進取,我們從來不躺平! ”
立訊精密發展到今天,除了蘋果的光環,其實我們還應該去看光環后的東西。
如果只是簡單的代工,立訊精密未必可以走到今天。
早在2017年12月,CEO庫克專門造訪了立訊精密位于昆山的工廠,并且發了一條微博,盛贊了立訊精密的工藝和文化。
他寫道:“他們超一流的工廠將了不起的精良工藝和細思融入AirPods的制造,董事長王來春女士打造了以人為本的卓越文化,我們很高興可以跟他們合作!”
常州精密加工企業如何該學習知名企業的“激流勇進”
05-09-2023